政务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保护

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筑牢绿色防线

来源:自然保护地和湿地管理科 | 发布日期:2024-09-27

近年来,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践行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多措并举,提升管理水平

近年来,宜宾市推动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全市有16个自然保护地编制了总规,总规编制率增长2倍。启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宁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科学考察,完成全市自然自然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交流合作,叙州区、云南水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联合开展交界水域巡护活动。宜宾市、凉山州、乐山市相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了凉山山系大熊猫保护联盟,建立协调制度,实现信息共享。

二是科技赋能,优化管理手段

积极探索“互联网+自然保护地保护”新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生态监测网络、智慧巡护系统等,实现了对自然保护地的实时监测和有效管理。近年来,市林竹局建设了森林防火监测平台,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建设了监控平台和生物多样性感知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地的人为活动、森林火灾等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记录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公众参与,共筑绿色防线

宜宾市注重发挥公众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在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举办环保公益活动等,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地的认知,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由基础的自然保护地联合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今年,北京林业大学“竹韵行者、绿荫守护”绿色长征实践团体在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自然教育实践活动,为自然保护区的文化建设和社区共建建言献策。

四是加强日常监管,开展违规排查

近年来,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多次开展自然保护地全覆盖巡查排查,对历轮中央省级督察反馈问题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及2021年以来发现的各类违规点位、线索扎实开展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果。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和自规局开展风景名胜区联合检查,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绿盾”督查,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各类保护地的违法行为,确保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安全。

通过对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宜宾市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著。2023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累计监测到鱼类共计92种(国家Ⅰ级保护物种1种,为长江鲟;国家Ⅱ级保护物种4种,为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和圆口铜鱼;监测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24种;)、植物170余种、两栖动物1目3科4种、鸟类有 14 目39科99种。在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1982年宣布灭绝的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珍稀昆虫-阳彩臂金龟。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四川山鹧鸪保护成效显著,其种群数量和繁殖成功率实现“双增长”。种群数量稳定,保护成效显著。

下一步,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为宜宾建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贡献林竹力量。


【打印本页】